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 芝格
楼主回复
  • 阅读:3360
  • 回复:0
  • 发表于:2020/8/19 11:00:00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回去,都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


每次去超市买菜,看到的也大多数都是有些岁数的老人。

 

随着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越来越多的老人也随着孩子的脚步来到这里,可融入这座城市,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把母亲接过来我这边住过几天。


到了我这边以后,我让她平时在家看看电视,或者出去走走也可以,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她去橘子洲和岳麓山。

 

母亲起初很高兴,但很快我就发现,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母亲就坐在沙发上发呆,到了晚上,她就早早地跑到床上去睡觉。

 

有一次,她没有带门禁卡就下了楼,被关在门外关了好久,那个门禁系统她不会用,她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在门外等待。

 

在这里,她感觉很压抑和孤独。

 

母亲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真的很大,在农村老家她喜欢到处串门,她有自己的圈子,村子就那么大,家家户户都认识,到了哪家都有话聊。

 

而在这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没有认识的人,遇到陌生人想要沟通几句,他们又一副十分警惕的样子,这种环境完全不适应。

 

她说在这里就像坐牢一样,没有自由。


没待几天,老太太就嚷着说担心家里种着的庄稼和养的鸡鸭,又坐上出城的车回老家。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否适应这种大城市的生活?


强行让他们离开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圈子,是不是太过于残忍?

 

最近在网络上,撒贝宁有一个视频刷屏,在视频里面,他提出一个观点: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杠精炸毛。


他们说:老人们为你付出一辈子,就图老了之后能够享享福,你却说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只是子女为自己不孝顺找的借口,这是借机疏远他们而已。

 

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撒贝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说,那时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业有了些起色,就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好孝顺。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妹妹事业都很忙,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父母之前在武汉见不到孩子,在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

 

反而老人为了和子女在一起,牺牲很大。


他们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老年合唱团,放弃了熟悉的环境,放弃了家乡的亲人朋友。


以为可以天天和女儿相处,却没有想到,他们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四目相对,在这个大城市里面,他们感到深深的孤独。

 

他说自己很后悔把父母从武汉接到了北京。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是啊,我们人呐,很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中,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自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是最好的孝顺方式,可是父母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方式呢?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圈子,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同样如此。

 

我们习惯了大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了和邻居的点头之交,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却是陌生无比。


没有熟悉的圈子,没有一起侃大山的姐妹,大城市各种高科技的东西,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两代人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和成全。

 

既然父母觉得在自己的老家生活得很舒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他们这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呢?

 

并不是只有住在一起才叫孝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孝顺,只是成全了自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你听过“老漂族”这个词吗?

 

很多人知道“北漂”、“沪漂”、“深漂”,却不知道什么叫“老漂”。


而百度百科对他们的定义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这样的老漂族,有将近1800万人。


今年这个数字要达到2000万人,而专程来城照顾晚辈的老人占比高达43%。

 

广州社科院也曾经做过一项专题研究,调查那些老人愿意放弃熟悉环境去到大城市的原因,绝大部分老人的回答都和照顾儿孙有关。

 

其实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归属感并没有多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他们眼里还不如家乡住了多年的小平房。


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唯一的牵绊,就是在这座城市工作的子女。


大城市和年轻人之间没有距离,他们本就属于这里,而老人的记忆里,只有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里面,有个叫侯珍的奶奶,为了照顾外孙,从遥远的山东跑到了广州,一住就是5年。

 

她的生活其实和保姆没什么两样,帮忙带孩子,照顾一家人的起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但这都不是最大的问题,侯珍操劳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老漂族”最怕的,其实是精神上的孤独。

 

女儿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她,放假也只想休息,而她宝贝的外孙,更是跟侯珍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偶尔还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发生争吵。

 

她在山东生活了一辈子,丈夫也留在了山东照顾双方的父母。


孤身一人南下,身边熟识的朋友同事全在老家,除了女儿和外孙,她熟悉的事物全都留在了遥远的家乡。

 

而她和家乡的联系,也只剩下了一条细细的电话线。

 

侯珍其实不怕照顾孩子辛苦,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她总感到一种在大城市里面刻入骨髓的孤独。

 

《人民视点》也曾经关注过这些“老漂族”:


63岁的鲁婆婆,为了带孙子来到大城市,原本生活在农村,走到哪里都能跟人唠唠嗑,现在的生活只剩下围着儿孙转。


想和老朋友见见面,都得看儿子儿媳的时间方不方便;

 

50多岁的高玉萍,远赴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却因为太过劳累生了病,去医院看病才发现,她们根本就是这座城市的“编外人员”,连医保她们都无法报销。


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只能去小诊所看病。

 

还有从老家跟到武汉的乐阿姨,为了女儿的事业发展,女儿走到哪儿他们就跟着搬到哪儿。


两个老人一路从广州搬到东莞,又从东莞搬到武汉,随着搬家,失去了很多很多东西。

 

曾经有一篇叫《中国有近2000万父母,陪着孩子北漂》的文章看得人潸然泪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他们一辈子没有漂泊过,临老了却为了子女开始漂泊的生活;


他们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临老了却还要在大城市继续带孩子;


他们以为在老家很孤独,可是没想到在大城市感到更大的孤独。

 

在网上有一句话很戳心,人年纪越大就只有在熟悉的环境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对他们特别重要。


我们也是带着父母在身边,有时候却觉得对他们很残忍,年纪大了还需要过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其实,父母在乎的从来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能够在他们孩子的身边。


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这里是北上广,而是这座城市有自己的孩子在。


为了这一份陪伴,他们放弃了很多很多,也默默无闻付出了很多,到底值得吗?

 

可是爱就是不论值不值。


很多子女觉得自己在对他们尽孝,这是自己的功劳,可是他们不知道,在这一份不对等的爱中,明明是父母付出更多。

 

或许我们根本从未真正走进过父母的内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根本不了解。

 

如果可以,就让他们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吧。


如果他们喜欢大城市,就让他们来大城市,如果他们喜欢农村老家,就让他们继续呆着吧。

 

不要用自己所谓的“孝顺”,不要用所谓的“需要带孩子”,继续捆绑他们的生活。

 

即使身为父母,也应该有资格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过自己的生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很多时候就是不必追。


父母和子女,始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陪伴你一程,但不会陪伴你一生,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成全。

 

父母应该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就像《上海的金枝玉叶》里的谢家四小姐。

 

她被下放郊区农场,丈夫入狱,为了能够照顾孩子,她经常晚上十二点到家陪孩子,次日清晨四五点钟又启程赶回农场。

 

她的艰难和对孩子的付出,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是到她老了的时候,却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不希望他们打搅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经常用铝锅做戚风蛋糕。


即使90多岁,洁净向阳的窗台上,依然摆着她最喜欢的白色百合花。

 

就像国产纪录片《三日为期》里的老许。

 

老了之后,他就骑着摩托车,游历国内的各种名山大川,他说外孙只抱过两次,不想自己的生活和子女捆绑在一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他们刷新了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在退休后背上行囊,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他们表示,不喜欢老年人这个称呼,觉得暮气沉沉,还造了一个新词描述老了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花甲青年。

 

你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如此,老年人同样如此。

 

所以,生命对生命的最好敬意,不是捆绑在一起,而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

 

我们终将会走上另一条不同路,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的陪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缘分。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独自修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