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程俊峰:大悟程俊峰民俗风情游记和摄影作品选-上辑游记9篇、摄影26幅

  • 作者:随你心飞
  • 阅读:2436
  • 回复:0
  • 发表于:2017/5/30 18:28:1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程俊峰民俗风情游记选辑(9篇)
编者按:本期以9篇的较大篇幅推出《程俊峰民俗风情游记》选辑,把作者对大悟民俗风情的游历过程获得的多重感受,推向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作者从美丽金岭寻桥探庙开始,寻找花山的风景着笔,全篇通过对古迹探访、野花、野草、野果、野趣的描写,折射出大悟乡村、乡俗、乡情的香醇滋味,继而以摄影艺术为载体,引来八方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篇章,通过城市化进程与村庄荒弃的对比,通过村民远离老宅与城里人回归自然的乐趣反衬,演绎出时代进展的步伐与随之而生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反思,通过旧居的重建和新居的搬迁,体现党的惠民政策给山乡的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温暖。
程俊峰以一个摄影家和寻访者的艺术角度,从不同的视觉点,通过对大悟民俗的探询、对古风传说的挖掘、对地方小吃的青睐、对革命足迹的景仰、对消失的手工艺的叹惋,通过实地摄影、采风,通过对民俗、民情、民趣的深层剖析,描述山乡自觉不自觉的风景和风情的变迁,讴歌淳朴的乡情,抒发返朴情结、寻根情结、怀旧情结、感恩情结,诠释百姓的发展梦、旅游梦、大悟梦、中国梦!
1;金鸡的传说(游记)
朋友水中月告诉我,他的老家金鸡岭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和一些古迹,引起了我们几个朋友极大的兴趣。2013年元旦,我和村夫、金戈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一趟金鸡岭下的大张家湾。在七十二岁的退休老师彭盛平家里,他们老两口给我们讲述了金鸡的故事,以及金鸡岭、照鸡寺、寨鸡山、颤鸡凼、桥踏等与金鸡有关的地名的传说。
传说位于新城与高店的界山金鸡岭下的大张家湾,有张家妯娌二人。张家的二娘有一天在山上砍柴时,发现一只它长得十分漂亮的鸡,红红的冠子金黄的嘴,一件五彩洒金的羽衣披在身上,闪闪发光,像是传说中的金鸡。二娘便抓回家放在箱子里喂养。不久生出了半箱子鸡蛋,想到传说中那鸡蛋在百日后会变成金蛋,二娘可乐坏了,她家要发大财了!大娘见二娘每天拿一些剩饭到房里去很是好奇,便乘二娘外出走人家,偷偷进入二娘房间。她刚一打开有响动箱子,那只金鸡扑腾跳起,夺门而出。大娘跟在后面追了数里路也没有追上。
金鸡岭因张家二娘抓到金鸡而得名。
金鸡飞跑的途中,一个过路的猎人正好碰见了,他一枪打下了金鸡的一只脚,金鸡受伤落在一半山凹里抖了几下翅膀还是飞走了,此山沟后取名颤鸡凼。
猎人把金鸡脚变卖后,在村前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为桥踏。
沿着村民指的方向,我们在小溪上新修公路桥的西边,下到河里找到了这座古桥。我们从新桥孔里进去,看到了一座约四米跨度,三米宽的单层石条建成的石拱桥。桥拱的石头上面雕着三个繁体字,仔细辨认,是“镇鸡桥”三个字。据说这座石桥有千年的历史,它虽用石灰粘合而成,但桥拱中间仅有少数石条脱落,据观察确有数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程俊峰
过镇鸡桥向西登山,约两三里的上坡路后,照鸡寺便出现在眼前。寺庙座西朝东六间瓦房,由一两百平方米的围院,东、南、北三个大门。因金鸡曾居住在寺院的钟内,由僧人照看而得名。
在照鸡寺居住了近四十年的斋公颜得教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照鸡寺的传说。照鸡寺建于唐代,到了清代的时候寺庙里还有僧众数十人,寺后山腰有清乾隆、道光年间的六座僧人的墓铭记载为证。在清末以后历年战火中寺庙被毁,1980年重修。寺内不光供奉有释、儒、道各教神像二十四尊,还有供奉有毛泽东主席的雕像。
相传寺内曾经有一口从天而降的直径两米多,重达三千多斤的钟,金鸡就藏在钟内,由寺内的僧人日夜照看。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被一个村民得知后,为了得到金鸡,他带一伙人将钟砸毁,金鸡逃往东边飞去,这一伙人一直追到金鸡岭东面的一座高山上后金鸡突然消失。后来人们把金鸡消失的山寨称为寨鸡山。
毕竟是传说,会是真的吗?看见我们半信半疑,颜得教信誓旦旦地说他亲眼看见过金鸡。那是四十年前的一天,他在听到屋后有鸡鸣声,他好奇跑去看时,发现一七彩金鸡直奔后山而去,在古墓处消失不见了。颜得教反复强调,他看到的绝对不是平常的野鸡!
为了证明金鸡的存在,颜得教又举了一有名有姓的例子。他说就在前几年,丰店镇尖山村的黄克诚的姑嫂二人来寺庙烧香,在途中的螺丝石附近看到了一只金鸡,一直追到山顶,还是让金鸡跑了。
退休老师彭盛平也说了看到金鸡的经历:2000年3月中旬,一天清早外出散步。在下涧沟时,他看见一只洁白的鸡,比秧鸡大,比家鸡小,它时走时停。他快速追赶,那鸡好像也加快步伐,当他放慢脚步时,那鸡也慢了下来。可在太阳刚出时,那鸡突然消失,此后十几年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老彭深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金鸡,因为方圆数里都无人居住,不可能是家养的鸡,更不是平时经常看到的野鸡。
后来曾有不少村民花费数年的时间,不分昼夜的找遍了金鸡岭附近的每一个角落,再也没有见到过金鸡了。
但是金鸡的故事和与金鸡相关的地名的传说一起就这样流传着,给当地人以美好的向往!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金鸡菊开漫山坡
2;发现花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花山的花已经繁衍了两三架山了。
听山下的村民们说,六七十年代时,一位村民在鸡公山带回了一株花,栽种在后山上的自留地里,几年后就发展到了漫山遍野。以前,后山的坡地,都是种些花生、芝麻之类的作物,后来种地的人少了,山也荒了,花却越来越茂盛。
2007年,我在一位色友家里看片时,看到了一张满是黄色的图片,十分好奇,问是哪里有这么大面积的花地。色友神秘地一笑,说“就是大悟的,到时带你去”。
2008年5月的一天,几位色友外出采风不知何往。有人说去双桥路西边的山上,好像有很多黄花,去那里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了双桥附近的罗城北冲,那里有一个渡槽,是“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红旗渠,把界牌水库的水引到大悟县城,农时灌溉沿途30公里的农田,闲时发电。从渡槽处登山,路边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的黄花了,到达山顶时,大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漫山遍野的黄花,连续几架山都是黄花绵延,和去年在色友家看到的片片一样的景色。大家不停的拍片,从大景到中景,从小景到特写,忙得不亦乐乎。色友们当即商量,把这里命名为:“花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在那菊花盛开的地方
当天的“大悟论坛”摄影版上,黄花铺天盖地的照片,引来了县内外众多的朋友前来观光游玩。很多人只是从网上知道了大悟花山,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的打听到罗城村或双桥镇,当地人也不知道我们宣传的“花山”在何处?其实,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后来,打听了才知道,这里是大悟县城关镇罗城村北冲,山下的湾名叫:余家湾。
网上片片的疯传,引来的小报记者,他们到了花山后回去报道说是外来入侵的“一枝黄花”,为了引起轰动,他们居然说,黄花疯长,侵害农田作物和山林,农民苦不堪言。不实的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林专家都来到了花山上考察,确认花山上的花为:剑叶金鸡菊!虽为一种原产北美,我国各地庭园常有栽培的外来物种,但并不像报道说的有那样大的危害。
在一次花山采风时,色友们担心,花山的花会被消灭。为此,我特意请教了余家湾山上一位放牧的农民。农民说,这种花,一般生长在荒山,有树林的地方并不能生长。在庄稼地上,它也只是一种草,锄除后对作物没什么大的影响。这种花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叶子上有毛的,一种是叶子上没有毛的,牛和羊只吃叶上没有毛的那一种花草,所以,对放牧来说,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回家后,又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华中农业大学还专门用这种花来美化校园,并把它定为“校花”。百度的资料显示,这种花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用来提制着色性能良好的,水溶性橙黄色素,用于饮料等食品的着色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云雾花山菊
2009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拍摄到了《花山云雾日出图》,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省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化摄影网、武汉摄影网总栽潘紫斌先生多次带人到花山摄影创作,花山景色从此名扬武汉。
因为色友的网上宣传,每年五月中旬开始,成群结队的旅游和摄影爱好者,都慕名来到花山。花山因此迅速成为大悟县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近几年的花山,摄影活动更是达到了顶峰。今年5月19日,孝感市摄影家协会在大悟召开常务理事会,并组织市直和各县、市、区著名专家六十余人,到花山摄影创作,拍摄了大量精彩的花山风景和人文照片;《槐荫论坛-色友版》于5月20日组织四五十名色友前往花山采风,并在各大网站发布大量的花山风光片。随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各地网友、驴友、车友、文友等纷纷来到花山旅游、观光、采风,为花山的旅游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花山已经成为大悟、孝感、乃至武汉人,五月假日游玩的重要景点,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花山一定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旅游开发,为促进大悟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举作用!
3;花山天池
花山天池,是花山的又一景观。花山顶上向西,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下行四五百米,穿过一片栗树林就可以看到在花山与西大山之间的半山腰上,有一片栗树叶形的水域,那就是花山天池,当地人叫它石庙水库。
清晨六点多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蓝天下的白云在南风下飘荡。今年的夏天似乎比住年来得早些,虽然是五月初的天气,早晨的气温也在三十度以上,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的干旱,使花山的花部分过早开放,大多数因缺水还没有打苞。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在花山漫步,汗水湿透了全身。沿着西边的小道去寻找荫凉,在栗树林中穿行,小路的两边除了金鸡菊外还有牵着藤子的金银花、白色和粉色的蔷薇、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有紫色的、红色的还有黄色的,清香扑鼻。
花山是以连片两三架山数十万亩漫山遍野的金鸡菊而出名的,但是花山天池,却是依托花的名气以鸟语花香而吸引了游客。穿过栗树林后,经过九曲十八弯,约半个小时的下坡路,来到了天池的水边。南风从水面上吹过后,吹到我们的身边,顿时觉得一阵清凉,汗水迅速被凉风吹干。大家在水边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享受着水面吹来清风凉意。
偶尔,有四五只白鹭从南向北飞过了水面,三两只白翅灰身的不知名的鸟儿,从我们的身边惊飞,径直奔向天池的西边草地。水面的西部,离岸不远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见到一只像野鸭模样不知名的鸟,在觅食。忽儿钻下水中,忽而浮出水面向北缓缓游动。我突然发现那只鸟的脖子仿佛是红色的,迅速地拿出200毫米的长焦距,对准那鸟仔细观察……的确,是红色的脖子,花黑相间的五彩的羽翼,在向北游的过程中,忽然变成了两只。同行的朋友说是野鸭,说发情期的野鸭,也许就是红色的脖子;有人说是一对鸳鸯,只有鸳鸯才是成双成对的,且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大家从前都没见过这种鸟。
在离我们不远的水面的树枝上,两只小翠鸟在鸣叫,它们一会钻到水中,一会又飞回到树枝上。树林中,只能听到声音的鸟儿,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一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场景,在我的脑中浮现。
天池四周,有各种鲜花环绕,山影、花影倒映水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栗树叶形状的美丽花环,各色的蝴蝶、粉蝶、蜻蜓,在翩翩起舞。这时如果随才子佳人,驾一叶轻舟,在池中随风荡漾,饮酒赋诗,此刻吟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北宋,苏轼,《前赤壁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清清的水面,不时有鱼儿在跳跃。当白鹭再次飞过时,水面的中央翻起了一片很大的水花,我猜测,那是在水面觅食的鱼群,被鸟儿惊动了。
我们休息一会后,沿着水边的小路绕水向北而行。翻过一道小梁便是一块两三亩地的水田,几头水牛在那里吃草。再穿过两条水沟以后,便到了天池的上游。一条清澈小溪,从密密的灌木林中流出,湲湲地注入天池,溪中的细流,在自由自在地流向溪水的下游,成群的蝌蚪在水边不停地摇着小尾巴,螺丝、蚌类到处可见。在这百年不遇的长时间干旱的季节里,还有这么一股涌动的清泉,不断流向天池,使天池的水位没有一丝一毫的下降,已经是大地的恩赐和花山的传奇!
在小溪边,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手持长长的竹棍,站立。她头戴草帽,身穿一件淡淡的五色细花的白底衬衣,和黑色的左侧绣着大花的八分裤,赤着双脚,是一位秀美的农村妇女。原来,这位大妈用小花篮在水中下鱼,她说:一次能下一碗鱼,一天也可以下个两三斤鱼的样子。当大妈得知我们是来旅游的,就给我们介绍了这里另外的一处美丽风景。她说:“天池西边,往南走的一条冲里,有整条冲的映山红,花开时非常香艳美丽”。只是现在季节已过,花儿已经开罢了而已。
我们沿着大妈手指的方向,顺着那条已经长满了绿叶的映山红峡谷一路下山,想象着那映山红花开的季节,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美丽景象?来年的映山红花开的季节,我们一定会再游花山天池,领略那仙境般的天池风光,欣赏那美丽绝伦的满山鲜花!
4;船石沟
很早以前,就知道在三里镇护岭村西部与河南鸡公山交界的深山里,有一个叫船石沟的地方,而且曾经两三次探险,因故半途而废。
五月一日这一天,我们几位摄影的朋友,在前往双桥拍摄途中,因故改变行程,相约游览船石沟。
从三里镇十铺村的一条村级公路,向西一直前进,在到达护岭村三龙寺后,向北而行,经过桃园,一路登山,大约经过二、三十里的盘山公路,到达中湾。听说我们要去船石沟,住在中湾的童师傅,自告奋勇地提出要给我们带路。在走过数十道Z字型的盘山路后,进入一道狭窄的山口,前面一条很平坦的山谷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南面的出山口正在筑坝,听说是来自郑州的开发商准备把这一峡谷修建成一座小水库。带路的童师傅说,这条冲就叫船石沟,但石船并不在谷底。在童师傅的带路下,我们很快找到了那两条慕名已久的“石船”。
两条貌似同样大小的石船,横卧在靠西部的半山腰上,一条正面平躺,一条侧面翻卧。正躺着的那条船,船体高约五米,细缆绳般的麻藤沿船体下垂,我们拉着数根下垂的麻藤攀上了石船。船的甲板整体平整,如同是航空母舰的停机坪和跑道。细心的金戈用脚量了一下,船长约三十米,中间宽五米。船的两头尖尖,并略向上翘。金戈说,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条船的话,上来时会有在船上晃动的感觉;当你知道这是一条船的时候,怎么晃动也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传说中,对面山上的石人,要在鸡公山的公鸡鸣叫之时,将这两条载满各种野果花木的石船驾向大海,那时则海水将一直淹没到半山腰,整个中原大地将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上帝体量苍生,在公鸡鸣叫之前,命雷公劈掉了公鸡的头,劈翻了石船,挽救了苍生。至今,那两个石人还在对面山顶站着,两条石船一侧一正仍停留在半山腰,野果花种洒满了整个船石沟。石船的中央,一棵桃树已经结了满树的果实,整条船石沟里,各种果树竞相开花结果,有桃、李、杏、樱桃、野栗子、山楂、杨桃、八月楂等等。珍珠花漫山遍野,鸟鸣声不绝于耳。这里还盛产名贵药材何首乌,童师傅家中有一袋子,被牧童买走了一大半,他感叹道:我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生的何首乌!
石船下面,一直到出山谷口的地方,是一块巨大的峡谷平原,平原宽约百米,长约三四千米,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平原中间穿过,虽是五月的天气,溪水依然浸骨的寒凉。
在这块平整的草地上,满是白色和黄色的花。大家在那里雀跃欢呼,兴奋不已,做着献花、打反叉、立跟头的游戏。最忙的要数“人像王”牧童了,她把我们在草坪上的活动全部收入他的镜头。
见过船石沟的自然景观,真是怀疑这里是不是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我们随行的诗人燕七是穿着高跟鞋跟着我们一路走上走下的,真是吃尽了苦头。尽管走路很不方便,快乐的心情也还是时常在脸上显露出来。相信她这一路走来,所有的经历见闻一定会变成她一行行的精彩诗文,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在桃园一何姓村民家中喝茶时,听说从三龙寺向北,经桃园至船石沟一线,无论是河冲两边还是山顶山腰,沿途的外迁户的房子基本上都被开发商购买了。从桃园上至红石岩途中,开发商已经在不改变原生态土砖石瓦结构的基础上,维修了两重,约十几间的房屋开始对外营业,每人每天吃饭、住宿包干50元。这一天我们在山上碰上了两拔来自河南郑州的客人。那里的房间住不下,他们在房前的空地上搭起了三个帐蓬。
也许是被沿途的风光所吸引,也许是看到了桃园到船石沟的旅游开发价值的上升,朋友们居然都想购买那里的民房了……
回程的途中,看到正在修建水库的施工现场,思絮飞扬。船石沟的传说,或许很快就会随着水库的成功修建而变成现实了,只是这种现实比传说中来说,是更美好的。那时候,水位上升,石船似在水中荡漾,虽然沟中的果树花木将有部分会淹没在水中,沟中的民居也将会因此而搬迁,但是水库的修建将会形成高山湖泊、花果飘香、鸟鸣山幽的美丽风景,船石、石人和鸡公的传说会有另一种演义,船石沟不久就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了!
5;光头山下的世外桃源
因为朋友金猪多次跟我提到三里城护岭村有一个叫靳田的地方,那是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希望有机会去走一趟。因此,六月三日清晨六点,几位朋友相约去了靳田。
车过三龙寺,经桃园到达十八潭入口时,就进入了悬在壁挂上的盘山路了。这是一条由郑州人开发的十八潭旅游公路,说是公路,其实是新近才挖通的三四米宽的沙石土路,三四十度倾斜的山坡路面上,被雨水冲刷成了一条条的深沟,只有大马力的越野车加上高超的驾驶技巧才能驱车通过。几乎所有的转弯处均接近360度的样子,车子往往在转弯处都得回个倒车,才能开过去。在这样崎岖的盘山壁挂路上缓缓前进,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根本无暇顾及周边的秀丽风景。经过四五十分钟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终天到达了船石沟入口处。这里向北就是进入船石沟峡谷,向西登山就是去往靳田的路。
我们向西弃车徒步登山。多云的天偶尔露出一片片蓝天白云,洒下一路阳光。微微的山风吹来,给人很清新的感觉,据说这样环境的负氧离子十分丰富,大约是城区负氧离子的两三百倍,大家的心情一下子都好了起来。原来在户外活动中的步行登山,比坐在车上要快乐得多,尤其在山中!
路的两边高大的树林和低矮的花草十分养眼。板栗花香夹杂着金银花香,扑鼻而来。树顶上的野生的一朵朵合欢花,粉、白、青相间的花丝开得十分鲜艳。山边石壁悬崖上,挂满了狝猴桃的青藤,要是在猕猴桃成熟的季节,不用干粮也能在山中呆上数天。小山兔时常在路边窜来窜去,像是故意在挑逗谁一样。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在树上飞来飞去,又像是表现对客人到来的欢乐舞步。大家在鸟语花香中谈笑风生,不知道走过了多少的路,也不觉得累。
突然,山路的前面出现了一片片熟悉的黄花,十分耀眼。走近看时,是路的两边长的一些开得正旺的金鸡菊。沿着花径登山前进,金鸡菊的面积越来越大,仿佛来到了著名的花山一样,只是比花山面积略小,这里的花开得正艳,比花山的季节晚了有半个月的样子。大家欢呼雀跃,拍照留念。光影子说这片开满金鸡菊的山坡名为“神乳峰花山”,到现在我还不能理解是怎么得来的!
在走过一段相对平坦的山路后,穿过一段隘口,眼前感觉豁然开朗。群山环抱中的一块巨大的三角形的冲积平原,就展现在眼前。畈上已经荒芜很久的水田里,长满了半人深的灯芯草和其它杂草,田埂和山边也都长满了盛开的金鸡菊。远观西边的山下有一个村庄,有数十间石头青砖瓦屋。村头左边密密地有三四棵高大的柳树。不见人影,只闻犬声。穿过荒芜的田地,进入村庄,一个杵着拐杖的老人迎面出来。老人光头,身材干瘦,面色古铜,身着已经泛白的蓝色的的外衣,老远盯着我们一行人等,并不做声。我怕老人耳背,大声问了一下,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轻轻的答道:北田。据说,靳田分为南田和北田,南田属于信阳的李家寨管辖,已经无人居住了,仅一山之隔的北田属于大悟县的三里城管辖。老人叫殷达正,今年七十八岁,他的老伴七十六岁,前天上街去了。这里离三里城街道,约五六十里的山路,赶集来回的路上,步行得一两天的时间。
这是一个已经荒芜破败的“世外桃源”。约有二十多间房屋,分为前后两排。大多数房屋已经坍塌,室内外有的已经长满了杂草。听老人说,北田以前有二三十户人家,七八十人居住,房屋都修建于六、七十年代,当时从山上取来石头,从山下运来瓦片,有的还是盖的机瓦。修建这些房屋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其工程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村前的一畈水田,有十三四担的面积,过去每年要交上两三万斤的公粮。提起这些,当年“农业学大寨”时,村民们战天斗地、开山劈田,或在田间劳作、收获、交公粮的情景,在脑海像电影一样播放。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现在湾里只剩下他们老俩口了。村民都搬到交通方便的三里城、大新店和李家寨去居住了。
老俩口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也不种地了,在山外居住的后人,每隔三两个月就送来一些钱和粮油、生活用品。他们自己还收养了数十箱野蜂,虽然是靠天收获蜂蜜,蜂蜜的价格却高出人工养殖的三四倍。野外放养的十几只鸡,靠吃虫吃草生长、下蛋,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让外来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村头靠山边的那口用石头做成的水井,方形,山泉清澈见底,这里过去曾是供给全村七八十人饮用的水源,现在依然是老人的生活水源。屋门口的一个石头搭的棚子外面,有一条被栓着的很瘦的灰白狗,见到主人招呼来客,也停止了叫声,摇头摆尾,显得乖巧听话。因为没有通电,老人还是沿用柴油灯来用于照明,看来,现代文明社会的交流电器用品,在这里也是天方夜谭了?!但是,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人世间的烦扰、喧嚣的,原始的田园生活,有时候还是令繁华都市的人羡慕的。
北田背后的山顶上,已经在修建风力发电厂,一时打破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宁静。老人说,这座山叫光头山。过去鸡公山来的洋人在上面打了“平水”,说是比鸡公山还高二十米。原来,我们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大悟县的第二大高山——光头山。据资料介绍,光头山海拔830米,是仅次于五岳山的大悟县境内第二高山,也是大悟县最大河流--环河的发源地。因为是湖北与河南的界山,目前的风电厂,是河南修建的。
从北田村房子后面的小路上登山,一路上野果飘香。沿路边随处可见的野生“草莓”(大悟叫秧泡),简直可以与大棚的草莓媲美了,朋友们吃了后都说甜香爽口。据说,这里的草莓有两个品种,一种同长在地上的草本植物一样,一棵结一两个果的,与蛇莓类似,但是很大很好吃;一种是长在刺藤上的,一连串一连串的,很多,但果实小些,味道略逊一筹。吃着野生的“草莓”,闻着金银花的芳香,约途经四五里的崎岖山路,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到达了光头山的山顶。
光头山果然名符其实,山上没什么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林,但是山顶上众多的不知道名字的,盛开的鲜花野果,却吸引了我们同行的朋友们,几位美女摄影师围着这些鲜花拍个不停。我依照形状尝试着给那些花取了一些名字。一枝枝长着密密的细白花的像狗尾巴的花,叫尾巴花;两片蓝色的小翅膀中间伸出的两支花蕊像是蝴蝶样的,叫蝴蝶花,等等。
站在光头山顶,鸡公山,五峰寺的山脉尽收眼底。山顶高处,一块巨大的石头中间,有一棵矮矮的松树生长在上面,十分奇特,我拿起相机从四个方向拍下了顽强生长在这块巨石的上的松树,算是登上光头山顶上的一个历史见证吧!
从光头山顶向南,眺望到远处,有一座山叫雷公峰,据说是五峰之一,河南称之为大寨。那里,正在修建山顶施工公路,到处堆放着巨大的钢管做成的风车的架子,上面还印有“鸡公山风电”的字样。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在不久的将来,光头山到雷公峰一带的山上,架满了风车,与南边的五峰寺、与东面的船石沟、十八潭连成一片巨大的风景旅游区。相信随着旅游区的建成,会为旅游观光的朋友带来一番新的美丽景象!
约二点的时候,我们开始下山,返回北田村,殷达正老人尚未吃中午饭,却带着两个香瓜,杵着拐杖走出村外数里,在新开的公路路边,等待着他老伴的归来。我们的车行至中湾附近的时侯,遇见一个老妪,用木棍挑着两只装着物品的袋子,蹒跚而行,问她,果真是北田的殷达正老人的老伴。她说,是天没亮就从三里城往回走的,到下午四五点多就可以到自己的居住屋了。
回程途中,光头山下群山环抱的北田村,与相依为命的两位老人的影像,始终在脑海里浮现。
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理想爱情啊!在那代人,在那个时代,在光头山下的那户人家,已经不是神话!
我们深深地为老人祝福!
6;白麂沟
白麂沟
传说中,锦城寨东部的一条山冲曾经有白麂(jǐ)出现,因而起名叫做白麂沟,但是这里的村民却把这里叫做“白鸡沟”。我不知道这是误传,还是真的本来就是叫“白鸡沟”?也许是以前这里经常能看到白色野鸡的缘故吧?不管怎么样,我们一路走来既没有看到“白麂”也没有看到“白野鸡”。扑面而来闻到的,却是打瓜皮的阵阵腐烂气味,看到的是漫山遍野采收打瓜子的村民,和房前屋后晾晒的红色的、黑色的打瓜子。
百岁老人
在白麂沟北部的半山腰的密林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排九十年代流行的白色的平顶房子。走近看时,一位约七八十岁的老妇人正在门前做着针线活。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尽管白发苍苍,面部皮肤却很有光泽。可以想象,年轻的时候这位大娘一定是一位绝代美人!我真是怀疑,在这深山老林之中,是不是遇上了活神仙了?!
看到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喝茶。闲谈中得知,老人叫涂志华,96岁,解放初期曾在大新镇当过三年妇联主任,其丈夫李光菊当时是大新的镇长,因为当时没有文化,两个人的名字都是参加革命的时候领导送的呢!丈夫三十多岁因病去世后,她来到了这里居住。在锦城寨茶场建设初期,又在那里工作过十多年,所以对于茶叶生产加工的一套技术,十分熟练。
至今老人还记得当妇联主任时学习的毛主席语录和唱革命歌曲的场景,给我们讲述了锦城寨茶场建设时期那热火朝天、战天斗地的生产情景。当我们详细问她那些语录和歌曲时,老人只说了某歌曲中的一句“五湖四海是一家”,别的一时又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毕竟,她已经是近百岁的革命老人了!
老篾匠
在上椅子沟的一片竹园下面,我找到了有篾匠工艺的老人吴篾匠的家。三年以前,我为拍摄大悟民俗风情素材,曾好几次专门来到吴篾匠家拍摄他的篾匠手艺,还专门给他们老两口拍摄合影照,并送给他相片,老人也回送了我一个他自己亲手打制的筲箕做纪念。
三年以后,这里却是人去屋空。现在,连同他家在内的三家的大门都是紧闭的,门口也全部长满了野草,看样子象是好久都没有人居住了。听不远处的周湾的村民说,老篾匠的老伴去年过世后,他自己因腿伤不能独立生活,搬到县城儿子那里去生活了。
没有见到老篾匠,我倍感可惜,暗自伤感又一家传统手艺消失了! 
 7;龙泉村
听说龙泉村要整体搬迁到东新街道,几位朋友相约去龙泉村走一趟。8月25日清晨,且看云飞、光影子、捞月亮、晨语、幸福等一行六人从东新店出发,过婆婆石水库(俗称两河口水库)大坝,沿着河冲向东北方向前进。
早酒习俗
进入龙泉村,在庙前湾68岁的赵老汉家里,两位客人和赵老汉正在喝早酒。大家感到很稀奇,过去只知道云梦应城那里有喝早酒的习惯,没想到在这里也能看到。其实,喝早酒的风俗在大悟由来已久。很多爱酒人都是一天三喝的,早餐一根油条,或几块卤干子,外加一杯酒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农村吃年饭,有的是天亮之前的清早,过年也是必须有酒的,先用酒来供祖先,再用酒来款待辛苦一年的一家人,算是过平安年了。如果来了客人,更是要有早酒的,炒几个热菜,温一壶好酒,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敬。
赵老汉的餐桌上有四五个菜,他给来的朋友们每人一杯白酒,再来一瓶啤酒,酒词一套一套,喝得客人们心情大爽。我和光光却被赵老汉厨房里的柴灶锅粑所吸引,不等主人许可,直接用手拿了一块起来,一口咬下,顿时香气四溢,惹得同伴们眼红,快门声也响个不停。
炒打瓜子
我们的到来,给赵老汉家也带来了热闹,他立即吩咐老伴去炒瓜子。赵老汉家自己种植了几亩地的打瓜,现在正好是瓜子采收期,门口的簸箕里晒了好多的红色的和黑色的打瓜子,红色的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更为珍贵。炒瓜子吃,也是孝感北部山区几个地方对待贵客的一种上等礼遇!南部县市生活的人,不一定会吃这种很小的瓜子的,因而也没有炒小瓜子待客的习俗。这种瓜子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在嗑,相隔几米远的的人也都能感觉到袭人的香气!不一会一盘红色的小瓜子端了上来,大家很快就嗑完了一盘瓜子,光光因为在外拍片没有吃到红瓜子,老汉嘱咐他的老伴又炒了一盘,给了一些光光后,分给我们大家带着享用。
野生蜂蜜
赵老汉家里的土坯墙上收了几箱的野蜜蜂,这些蜜蜂属于纯自然生长,采蜜,不参与人工的喂养,所酿造的蜂蜜颜色呈深褐色,味清香而甘甜。据说营养价值很高,我们想要买一些蜂蜜。赵老汉拿出蜂蜜,倒了一小碗让大家品尝,真是很醇且清香的甜蜜味道。就是看相一般,装在预备的饮料瓶中,瓶口处还有一些白色的泡沫。我和光光分别买了五斤和六斤,收了两百元钱。尽管比市场的调和蜂蜜是贵了一些,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天然的纯正。不久前在光头山下的蕲田,那里的野蜂蜜可是要四十元一斤的,这次赵老汉是给了我们大大的优惠了。
野猪与篱笆墙
龙泉村在五岳山西部的峡谷之中,这里山高林密,种植的农作物最大的灾难就是野猪的危害。野猪的危害不仅是对花生,对稻谷危害也十分严重。村民们驱赶野猪的办法就是晚上放一种很响的叫“春雷”的鞭炮和在地边搭棚子守夜,尽管如此,并不能完全控制野猪对农作物的侵害。春雷鞭炮响过之后或人熟睡之后,野猪照样侵害不误,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的种植遭受过半的损失。于是村民们采用的扎篱笆围围墙的办法,来保护自家的农作物。在村舍之外,田地周围,处处都是用竹竿、树枝、纺制袋编制成的很结实的篱笆墙。朝阳照耀下的篱笆墙的影子,与土坯瓦屋在绿色的映衬下,成了龙泉村的一大篱笆墙景观,给这里的田园风光增色无限!
赵氏夫妇
在庙前湾向东看,一条山冲的北面,半山坡有一排整齐的土坯砖瓦屋,坐北朝南,那就是赵家湾。赵家湾原来也有十几户,百十来人,现在只剩下82岁的赵大爷和75岁的武奶奶夫妇了。赵氏夫妇有七个子女,都出嫁或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了老俩口,武奶奶身体扎实,农活家务样样能行,而赵大爷耳聋眼花有一点老年痴呆的感觉。我们刚才进村,就看到清早在地里扯了花生回家准备做早饭的武奶奶。见到我们,老人把刚才摘下的花生拿出来硬要带一些回去吃,还忙着要去给我们做早餐,真是一位淳朴善良的老人。这时候,赵老汉也从地里回来了,清晨的阳光照着土坯瓦屋的村舍,篱笆前一位老人提着竹篓子的背影,一只小狗跟在老人后面,都是金色的亮边,真是美极了,大家拿起相机一阵狂拍。这些精彩的镜头,为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为我们此行采风,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独木桥上的风景
从赵家湾后的山路向北,走约两三里路,就是曹家榜了。龙泉村的老书记夫妇就住在曹家榜,可是我们在村中没有碰到一人,只有一群鸡一只狗和一头猪在门前自由自在地漫步。在曹家榜村舍前,一条小溪上架着木桥,是一条通往赵家湾的路,说是独木桥,其实是四根粗细不同的树木拼成的小桥,其中两根好象有些腐朽,村民还用竹竿搭了一个扶手,方便行人过往。木桥在树林中跨过清清的小溪,阳光从树丛中照亮了木桥的一半,从东向西看,逆光下的小桥在绿色的背景下,很有一番风味。大家在这里休息拍照,因为没有村民过往,大家分别去充当过路人供大家拍照。我先上去摆了几个快要掉下桥去的姿势,逗得大家阵阵的笑声。光光去装做一位负腿伤的人,杵着拐杖过桥的样子,又逗来一阵狂拍大笑声。在这样的深山之中,绿荫之下,潺潺的溪水之上,一座简易的一步三摇的小桥,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龙泉寺的传说
龙泉寺位于庙前湾的最北端,坐北朝南。整个寺庙只能看到五间屋的地基圈,半截高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断墙内外杂草丛生,只有一块石碑完好无损地立于大门右侧,石碑上“康熙年间重建”六个篆体大字清晰完整,下面的魏体碑文隐约可见。部分石墩、石柱在寺前东倒西歪,正大门口的石条门坎半掩在草丛中。尽管寺庙和神像无存,但是从断墙内外的烟花爆竹残迹,可以看到,这里还是有一些香火的。
据传说,明代洪武年间江西流民到此定居后,因水涝旱灾不断,村民苦不堪言,而建龙王寺庙,以求风调雨顺。寺庙为五间两重,供奉着东海龙王的神像,到明末战乱被毁。清康熙年间,村民徐玄亭募捐重建寺庙,并在寺前立高2米,宽0.6米的石碑。新寺建筑雄伟,佛殿、禅房罗列,气势恢弘,每逢庙会,僧众数千,南至武汉,北及信阳,方圆数百里的信徒,均有来此烧香拜佛的,香火一直盛极近百年。清朝末年,抗击长毛捻子时期,清军在寺对面的南山铜家寨修筑城墙,形似蜈蚣。传说蜈蚣是龙的克星,城墙修筑成功以后,龙泉寺就渐渐衰落。尽管香火不旺,但那时寺庙保存还算完好。
1958年,“破四旧”的时候,寺内的数十尊神像全部被毁,百余僧人被遣散。一座有着长达数百年悠久历史,几度毁于战火又几度修复的寺庙从此就这样消失了,直到开放后,才偶有信徒前往焚香。
赵老汉的喜与忧
在龙泉村的几个湾子里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赵老汉家里小坐、喝茶。在说到村庄搬迁的时候,赵老汉说,政府为户口尚在村里的33户人家在东新街道北面,修建了龙泉新村,每套170平方米,农户承担8万元建设费用。十几万的新房子给我们,却只要我们交一半的钱,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慧民政策!是好政策,让我们这些祖辈居住在深山沟里的庄稼人一下子进了城,这真是个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大好事!
但是东新店离我们这里20多里路,再回来种田太远了,我们这些人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离开了土地去那里居住靠什么为生呢?只能让那些新房子先空着或让后人居住,继续在这深山老林里居住,等农闲了再去镇上住上一段时间。现在我们这个村三个湾,只有六位老人留在村中,再过几年,我们这几位老年人不在了,就可以真正的搬迁,这个村子可能就要消失了?!
 8;东峰庵普同宝塔(“革命古刹”)
与摄友楚剑兰心、一叶轻舟、不老猫等相约去宣化店张墩拍摄银杏,谁知道那里的银杏叶一片不剩,好像掉了好多天了。于是大家一起去了东峰庵。
东峰庵在宣化店东南约五公里的东大山的西麓中段,四周崇山峻岭,莽莽苍苍。庵处于两峰之间,石墙环绕形成约一千余亩的寨落。山寨有四道山门,北门为主通道的入口,西门仅有羊肠小道通往谷底的一个村庄--大雁村。东、南门均依群山而建,地势险峻。我们从寨的东边的张墩村郑家湾登山,约行四五里的山坡路便到达了北门入口。古城墙上部约一米有余,虽然破损,但殘留下来的石头墙,被树枝杂草掩盖着,还依稀可以看到石头上插门杠的石洞。进入北门约两三百米就可以见到寺庙了。
寺庙修建在寨中部,据村民说原有数十间庙宇,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军队焚毁殆尽,从残存的废墟中,依稀可见旧时佛庙的建筑规模较大,整体布局呈四合院样式。虽然院内杂草丛生、寺庙破败,但见大殿的前院中央,左右各有一方形的水井尚存,井水清凉,澄澈不。院中月季花台上的红色和粉红色月季花,静静的开放。后人在原寺庙的大殿上又重新建设了一部分殿堂,供奉着一些佛像,从院内残留下来的朝天冲的鞭炮渣、香灰可以看出,还是有香客前来进香的。据说这里的庙会是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有香客前来进香。
出寺庙大门向南,穿过一片竹林,行走约二三十米地,有亭式舍利塔一座,俗称“普同宝塔”(为什么叫"普同宝塔",这个名称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塔为石砌,八角型,共有13级,高七八米,第四层镶嵌石碑两块,文字虽模糊,后面数行尚可辨认,题云“……千万众僧灵骨普同宝塔”,后面落款:“万历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山主萧回回合会众等建塔……明嘉庆三十四年”。这两个时间,可能是明朝万历年修建,嘉庆三十四年重建或维修过的记载,还有两块水泥修补的碑文上,记载的是近年捐资整修人的名单。
曾经听说有记载东峰庵和普同宝塔的石碑,就偃卧在石塔旁,但是我们找了好半天,也没有看到,可能是被泥土掩埋了吧?塔的周边长满了竹子和杂树,把整个宝塔基本遮挡住了,想拍张完整的宝塔片片都很困难,正当我们在想办法拍照时,来了一位巡山的村民郑先生,他正好背着砍刀,帮助我们把塔边上的竹子和杂树枝清理干净,我们四位和郑先生一起拍摄了一张合影,虽然这是第三次到东峰庵普同宝塔探古,这还真的是第一次给自己拍照。在我所知道的大悟县尚存的古建筑中,这可能是历史最早的也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佛塔了。
后来才知道,这里还是一处红色的旅游景点。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为革命秘密活动的地方。1926年,共产党人郑新民领导创建的罗山县南部第一个中共支部,就在这里诞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独脚司令”何耀榜领导的共产党革命武装,以此为据点,坚持了长达数年的游击战争,东峰庵被誉为“革命古刹”。
1981年被大悟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同宝塔旅游线路:大悟县城--宣化店镇--张墩村(街道西头,沿河边有向南的一条通村路,行走约两里,向西过桥后,左拐直行)--郑家湾(从湾后登山,行走约两三里的山坡路)--东峰庵。另一条线路是从宣化店镇向南,至大雁村后向东登山,前一次是从这条路走的。)
9;五岳山下长寿村
昨晚到今天上午的一场雨,让五岳山西麓的深山沟里,有一条石板桥的小溪的溪水,骤然增加,且变得不太清澈。石头砌成的河堤两边,是一些被雨水冲刷过的绿油油的青草,和已经结了果的水杨梅。水杨梅的须子在雨水中闪亮闪亮的,尤如一个个放着银光的小亮球,非常迷人。
一座没有栏杆,修建于六、七十年代的石拱桥,跨过小溪,通向对岸山边的村庄。小村依山而建,一字排开有四五百米长,约四五十户人家,全部为土坯瓦屋,细雨中几家的炊烟在屋顶萦绕,久久不肯散去。每家的门前,都有一两棵挂满了果子的梨子树,房屋的后面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结满果实的板栗树。湾中间一户的墙壁上,隐隐约约有一条红字标语:“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标语的下方,有一块字迹已经模糊的“计划生育公示牌”,记录着村里的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这就是红石村的陈家湾!
陈家湾是个移民村,下游修建水库时,库区有几十户人家搬到了村里,使这个以前全部陈姓的小村,变成了一个有着多种姓氏的杂姓村庄。村里原来有四五十户,二百多人口,这些年陆续搬到城里去了,目前只剩下五、六户十几个人住在湾中了。冒雨在村中漫步,时光仿佛倒流到了几十年代初,给人一种久违的宁静!
在村西头一家的门口,一位老人探头探脑好奇地看着我们,心情激动地对我们说,真是一场好雨,救活了黄豆和花生。打个招呼后,老人邀请我们进屋喝茶。
走进小院发现,这是一家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后面四间土坯瓦屋,两侧两个小厢房,左边是厨房,右边是放一些家具的杂屋。院子边上,有一个约一米长的石头猪槽,厨房边上,有一个压水井,堂屋的走廊的墙上,挂满了红辣椒和玉米棒,右边是一个炒茶的小灶。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正在厨房里做着早餐,一座烟筒两口锅式的传统灶台。木柴烧的火焰映红了整个厨房,这种场景,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拍摄兴趣。
走进堂屋正中央,一张已经挂了很久的毛主席画像,下面是一个长条型神柜,左边上放着一台十四吋的电视机。堂屋是平整的泥土地面,干净整洁,原木的楼板面天顶,光滑,一尘不染。老人招呼我们坐下,热情地为我们泡茶。“这是前两天采摘的秋茶,尝尝,“手工炒的,不好看好喝!”。一位老妇人端出用葫芦瓢装着的黑枣,来给我们吃。我们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老人说是山上长的野葡萄,当地也叫乌眼,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还可以用来酿酒。当问到屋外面的梨子熟了没有时,老人的女儿欣然去摘了一大盆梨子,送给我们吃。
好客的老人叫丁立强,今年八十三岁,面目慈祥和蔼可亲,耳聪目明,看似更加年轻,就象六十几岁的人,看样子,身体硬朗,活上一百岁是不成问题的。他的老伴八十二岁,看样子也只有六十几岁。丁立强老人说,女儿都五六十岁了,外孙女二十多岁,小曾外孙一岁多,四世同堂,女婿都外出打工去了。看到丁家有一盘石磨和一架风斗,我问老人,这些东西还在用吗?老人说:青黄不接没有菜吃的时候,自己磨一些豆腐来吃,橡树子出来了就磨一些橡粉,到了过年还要磨豆折,经常用着呢。粮油、蔬菜和黄豆都是自己种的。喝了一杯茶后,当老人一家早餐的时候,我们又去湾里走访了三家七八十岁的老人。随行的一位朋友对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羡慕不已,还与丁家攀上了亲戚,只不过比丁立强老汉晚了两辈而已。
村东头卫生室的医生陈祥周,今年七十二岁,身体也是十分硬朗,看似五十多岁的人。1963年县立卫校第一届学生。因为当时村里打皮寒的病人多,他就回到了村里行医,至今48年了。也是一位非常慈祥和蔼的老人。去他家里时,他的家里坐着四五个人,除了一个小孩子在打点滴外,其余都是来玩的乡亲。老人说,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是在城里退休了,只有我回到家里行医。在七十年代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时,村里人只交一元钱看一年的病,没钱采购药品,只好经常去山里挖草药来补充药品的不足。每次看病只收五分钱,还有很多赊帐,有的拿来六分钱一个的鸡蛋,来抵治疗费,我还要找他一分钱。现在实行新合作医疗,药费按成本收,治疗费五元钱,政府每月补助100元,现在整个红石村里的人只剩下十几家,连生活费都搞不住,我也没算这个帐,反正家里还有土地种植粮油作物和板栗、茶叶,够自己生活就行了。老人还自豪的介绍说,大儿子在乡卫生院当院长,也是干的救死扶伤的行当。他真是一位乐善助人,性情豪爽的老人!
当我们要离开陈湾的时候,丁家人都冒了雨出来送我们,丁立强老人则一直把我们送到石拱桥上。看到我们离开,已经与我们混得很熟的丁家那个小曾外孙,哭着闹着要她妈妈抱着跟了出来,一直到了桥边。丁立强老人叮嘱我们要经常来玩。
在这样的深山,在这样的绿色植被环抱的环境中,有绿色的环境,有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没有污染的环保环境,吃的粮油,喝的泉水,食用的蔬菜,还有天然的野菜野果,开展经常性的山间地头生产劳动锻炼,加上性情开朗,与人为善,热情好客的性格,应该就是这些老人们得以长寿的秘诀吧?!
程俊峰摄影作品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大地丰收季 大悟县四姑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稻香满畈 大悟县夏店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金鼓天池 大悟县刘集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日落龙潭湖 大悟县芳畈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云雾花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牧牛图摄影:程俊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大悟风光(地点:大悟 摄影:程俊峰) (5)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大悟山下稻花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西山日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仙舞山上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大悟风光(地点:大悟 摄影:程俊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大悟风光(地点:大悟 摄影:程俊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稻香满畈 大悟县夏店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冰雪仙居顶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春色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照片名称:程俊峰 晨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程俊峰村头 大悟县夏店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程俊峰 茶香稻香飘九霄 大悟县三里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摄影:程俊峰山乡秋色 大悟县丰店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大悟乌桕风光 摄影:程俊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大悟风光 摄影:程俊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大悟风光 九房沟古民宅 摄影:程俊峰
程俊峰摄影创作成就简介:
2004年开始从事摄影学习实践。
2006年作品《岁月》获"三峡人家"杯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并在武汉展览馆展出。
2009年作品《选村官》《玄坛农民艺术节》《闹元宵》入选"三江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春意》获入围奖。
2011年《以路代市》"民邦杯""文明交通在行动"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3年人民摄影报孝感影友联谊会《皮影馆的故事》金奖。
2013年作品《飞速发震的孝感国家高新区》、《百年圆石村(组照)》、《皮影馆的故事(组照)》入选中华孝文化孝感动苍穹全国摄影大展优秀奖。
2014年作品《云雾花山》、《大顶秋色》入选美丽湖北绿色畅想摄影大赛优秀作品。
2014年《雾漫三里城》入选红色老区灵秀悟全国摄影展铜奖,《湖光山色》、《瑞雪山村》优秀奖。
2014年作品《winterofHuangshanMountain》(组照)入选波黑笫八届"BANJALUKA"国际摄影大赛银奖。2014年作品《RichLifess》荣获塞尔维亚生活的平衡国际摄影大赛PSA荣誉奖,另有3幅入选优秀奖。 
2015年作品《稻香茶香飘九宵》《龙潭湖的冬季》入选第二届红色老区灵秀大悟全国摄影展三级收藏作品。
2015年作品《一个人的超市》获《第26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
2015年作品《生活》入选"我的中国梦"优秀作品。2015年6幅作品入选第一届中东埃及巴林岛沙特阿拉伯巡展,5幅入选第二届塞尔维亚国际巡展,2幅入选塞尔维亚摄影师的世界国际大赛,2幅入选十四面法国加里人与自然国际大赛,1幅入展希腊奥林匹克国际巡回展。
2016年作品《女儿给父母拍金婚照》入选中华孝文化全国摄影大展。
有数十幅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家》,《人民摄影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
应攝影家协会邀请先后在孝感,云梦,孝昌,大悟等地讲座。
数十幅作品入选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孝感》大型画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报道》2010春节特辑,《红色老区灵秀大悟》画册。
2010年民俗摄影专辑《风情大悟》出版发行。
一纸折扇,荡平天下事。一缕秋风,吹尽凡尘心。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